文
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教育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大事,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而言都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发展,渐渐便形成了应试教育。
几乎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老师和家长也只看重分数和结果,而淡化学习的过程。
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们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像机器灌输一样不停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思考就显得弥足珍贵。
后小学生发现教科书错误,敢于质疑才能更好学习
如今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深信不疑,殊不知教材其实也有可能“出错”,就在今年2月,上海一位10后的小学生吴叶凡,就发现自己用的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有一幅配图不正确。
这是一副名为《树叶》的现代陶艺作品,但其实并非如标注那般是树叶,而是古生物“海百合”,由于了解海百合的人很少,其外形又酷似树叶,所以经常会被误认为是植物。
有了这一发现后,吴叶凡还跟爸爸到博物馆求证,经过专业人士对比,教材中的配图确实是古生物海百合。
也就是说配图确实出现错误,相关出版社也已经对错误进行追溯并上报修改,还对吴叶凡的行为表示了感谢。
02善于学习的孩子,更有底气质疑
和吴叶凡小朋友一样,敢于质疑教材的学生还有沈阳的一名初一学生崔宸溪,在小升初预习知识时,崔宸溪就发现教材中标注“Bee”的图片是一只食蚜蝇,并不是蜜蜂,而是苍蝇的一种。
经过咨询,专家证明小崔同学的发现是真的,配图确实弄错了,这一问题也已经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修改了。
小崔妈妈谈起儿子的这一发现表示“并不奇怪”,因为小崔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喜欢研究昆虫,所以当小崔提出质疑时,妈妈也非常支持,并且和儿子一起反馈给了出版社。
不论是崔宸溪还是吴叶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敢质疑课本、质疑权威的学生,首先自己都有丰富的知识,善于学习是他们的底气,因为自己了解因此才敢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非常值得鼓励,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学校不考就是没用的,只要孩子有兴趣,无论哪种知识都会成为厚积薄发的力量。
其次,引导孩子思考同样重要,如果所有知识都“填鸭式”教给孩子,不给思考的过程,那么孩子只能机械化做题,遇到不懂的题目也不会主动思考,知识等于白学,何谈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成年人的世界习惯相信权威,但事实证明权威也可能有错误,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提问,并跟孩子一起探究真相,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带孩子体验探索求知的过程,给予孩子信心和动力。
细心观察总归是有好处的,其实教科书中有很多小错误都是学生发现的,这类学生有一大特点就是细心,连动物羽毛、颜色、花纹都能观察出不同,足以说明学生足够细心,也有一定的观察力。
当一个学生同时具备观察力、学习力和思考力时,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无比轻松,面对权威时也有足够的底气质疑。
质疑教材不等于鸡蛋里挑骨头,这反映出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孩子质疑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孩子不断学习和思考。
你认为孩子发现“权威”中的错误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