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惯性思维?即指定向思维,习惯性思维,指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个世界谎言很多,真理很少,但有一条真理你一定同意:每个人的今天,都在为昨天买单;而明天的你,也必然为今天买单。
因为有现成的依赖参照物,定向思维在某些环境下,可以减少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成本”。
但是在处理事务时,定向的唯一不好是,“不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发散”,就减少了很多定向以外不具备的可能。
01
《种业导刊》杂志曾在年刊登过一篇《蜜蜂与苍蝇》的文章,讲述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
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
而反观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威克教授总结这个实验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而这样的坐以待毙常常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
无独有偶,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链子,缘何能拴得住千斤重的大象?原来,大象幼年时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逐渐把顺从当作习惯,虽然长大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束缚,但它早已失去了拥抱自然的意愿。可以说,拴住大象的并不是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
美国联邦调查局犯罪心理研究室的巴博·斯图尔特博士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给被调查者看两张照片,前一张照片上的男人英俊、文雅,后一张照片上的男人邋遢目很凶悍;然后告诉调查者,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通缉犯,要被调查者指出是谁。
一共调查了35个人,28个人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后一张,另外7个人虽然有犹豫,但最后还是认为后一张照片上的男人是通绳犯。斯图尔特询问被调查者选择的理由,他们给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大意就是:“第二个人看着就不像好人,而第一个人却儒雅许多,不相信他是罪犯。"
斯图尔特没有告诉被调查者,那两张照片中的英俊男人才是通缉犯———名连环杀人犯,而那名凶悍的邋遢男人则是调查局的一名警员装扮的。这样的结果让斯图尔特感到很吃惊,他承认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但他没想到人的惯性思维能如此严重。
02
有效思维最大的敌人是惯性思维。世界观、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不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过去的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经验,它们会时刻影响人们的思维。
美国的哈德芬逊实验室曾做过著名的猴子与香蕉的试验,向人们揭示了定向思维对人类的创造能力和挣脱束缚能力的限制。
把几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的顶端放上香蕉,当猴子去抓香蕉的时候,就会有水龙头对着笼子里面所有的猴子冲水,结果过了一会儿另一只猴子又去拿香蕉,结果所有猴子又被水冲,如此往复,所有猴子都不敢再去拿香蕉。
科学家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放进去一只新猴子,新猴子去拿香蕉的时候,所有的老猴子都去拖住这只新猴子,不让它去拿,然后群殴它,然后如此几次之后,新猴子不再去拿香蕉。
另外拿出一只老猴子,换进去另外一只新猴子,结果这只新猴子也想去拿香蕉,结果遭到了所有猴子的群殴,如此往复,所有老猴子都被换掉后,新进来的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被所有猴子群殴,可问题是,这里面所有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去拿香蕉,因为他们有了一个东西叫经验。
你的世界皆有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不同的人一旦选择某种思考方式,就像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而后的一切就像是“惯性”,他会让你“一条路走到黑”。
03
在初中几何教学,很多老师热衷于几何模型教学,凡是几何问题都喜欢套用几何模型。他们认为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准确的识别模型,再套用模型结论,使得每一道几何问题都有套路可循,简单解决了初中复杂的几何难题。
孩子的世界虽然变幻无穷却又纯净简单,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地方。
然而,很不幸的是,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总认为孩子没经验,需要灌输,理应听我们的话,尽快套用解题模式,总打着爱的旗号去阻止我们的孩子探索,阻止孩子进行哪些不被理解的行为。
一千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身为人师的我们不要用大人的处理方式和思维来约束孩子的天性,不要急着去阻止孩子,请尊重孩子的行为,尊重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放飞他们的想象,也许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那里知道,我们的定向思维正在创造下一个定向思维,我们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打击了孩子探索新奇事物的积极性,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可以说,多数的失败源于“定向思维”,人们习惯于依照原有的路径去行动,因为原有的习惯经历过失败,吸取过教训,最后形成方法论。
但是却不知,环境在变化,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样的事情有经验可寻,什么样的事情不能按照经验论决策。因为有现成的依赖参照物,定向思维在某些环境下,可以减少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成本”。
如果我们抓住定向思维正向的一面,可以助力自己快速的成长,“定向依赖的是路径”,它的核心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对症下药”,定向思维对“目标”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你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确认的就是“目标导向”,定向的方法只是围绕目标,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而已,这样理解,就能轻松借力。
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一万种可能的变化。
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
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
这时一定要明白,
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
只在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