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罪别被一个巴掌拍不响与苍蝇

文丨卿心君悦

或许是近些日来负面的新闻曝出的太多,致使又一次被广大网友带到公众面前讨论,前有男子炫耀包养少女,后有高铁男子拒绝让行,明明其中的是非对错一目了然,可就是有少数人为哗众取宠道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少女之所以被包养是少女本身三观不正,高铁男子不让行,那怪当事的那位女子语气不佳。

男子炫耀包养少女事件

而这类观点就是受害者有罪论,为何受害人是你,既然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就有问题。

对此,这篇文章基于这两个事件,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受害者有罪论的一些看法。

那些“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谈论受害者有罪论,我们不得不先分析受害者有罪论的产生,也就是那些坚持、秉承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其目的是什么,抱着什么样的心理。

高铁男子不让行事件

在个人看来,其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为了哗众取宠,以奇特的观点博人眼球;二是构建心理防御,寻求一种虚拟的安全感。先来看第一个目的,我相信这是网上坚持这类观点人的主要原因与目的,这几年我在网上发布文章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那些在一篇文章、一个事件中发布奇特观点的人,或是言语粗俗、不分对错的人,你去翻阅他的评论,会发现在其他的文章下方或是其他的事件中,这类人也同样如此。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人是对事不对人的,一些人是对人不对事的,但这些人不同,既不对人也不对事,只想发布与大多数人相右的观点,旨在表现的“特立独行”,观点新奇。

为何说这些人的做法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就像《包法利夫人》中艾玛为了彰显自己比包法利一家更有见识,聊天中所发出的惊奇论调,就像《围城》中方鸿渐为了吸引唐晓芙注意,故意在苏文纨与赵辛楣面前发表相反的见解。

然而,这类人发表的论点之所以新奇、独特,正是因为其观点“不着调”,没有根据,有悖常理,而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方式,恰恰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与不自信。否则,没必要用“出特”的方式来出风头,找存在感,那些自信与有内涵的人,不会去在意这些肤浅的东西。

再来看第二个目的,这也是一些人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原因之一。负面新闻频频曝出,冲击着一些人心中的美好期待,谁都不会永远被幸运眷顾,身处于人群之中,似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危险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为此,一些人为了与危险保持距离,便拼命地寻找自己与受害者不同之处,好以此宽慰自身。

但很多时候,事实已经摆在了面前,对与错一目了然,在不能找到与受害者不同之处时,便自欺欺人的抹黑、污蔑受害者,以此让自己感受到危险不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从而获取到足够的踏实与安全感。

为此,受害者有罪论成为了这类人内心的救命稻草,因为受害者有罪,所以危险才会降临到受害者的身上,而自身无罪,自然就会在危险中豁免。

可实际上呢?

我认同一段话:“为了获取安全感而谴责无辜的受害者,弱化罪犯的责任,只会使危险离我们所有人越来越近”,在我们强调受害者有罪时,何尝不是为犯罪者开脱,我们言语上的自我保护,不正用舆论降低着犯罪的成本?

说实话,有些时候我也会感到恐惧,为此,我竭尽全力的坚持着正义,因为正义才是安全感真正的靠山,何况,负面新闻也只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群体中极少数的个例,我们可以从负面事件中吸取教训,但没必要因此而恐慌。

看似受害者有罪论,依据凿凿,实则漏洞百出

在最近的这两起事件的评论中,“受害者有罪论”的言论潜藏其中,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为了让自己的言论更有分量,为了能取得更多人的认同,为此,给“受害者有罪论”找到了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证:“一个巴掌拍不响”与“苍蝇不叮无缝蛋”。

乍一看这类的论证似乎很有道理,不然为何受害者是他、是她,不是别人,为何是那三个女孩被包养,为什么我们坐高铁遇不到不让行的人,那么由此来看,我们不能将错误怪罪于一人,那些受害者也有错。

多么可怕的思维,多么冷漠的人性。

如果按这种颠倒黑白的思维去推论,那么华为芯片事件呢?那么校园霸凌事件呢?那么入室抢劫事件呢?是不是怪华为成功研发了5G?怪受到欺辱的学生不会武术,去了学校?还是怪被抢劫的人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没有将家里的防盗系统升级到金库的级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这总不该是我们混淆黑白的理由吧?

一个巴掌拍不响,未必适用于每一件事。很多时候是有前因后果的,但这也需要对等,甚至有些时候根本无法用因果去衡量对错,前因可能导致了后果,但前因未必是后果犯错的理由,我们能因为被人骂了一句就去杀人吗?答案显而易见,被骂不是杀人的借口,就像男子在高铁不让行的事件,明明官方已经表明了对错,还是有人质疑是不是最初那位女子的态度不好,但我想说,即便女子的态度不好,那就可以成为男子不让行的理由吗?

苍蝇不叮无缝蛋,错的更不是蛋有没有缝。即便蛋有缝,那也不是苍蝇叮的理由,这才是该有的是非观,何况,对于苍蝇来说,什么样的蛋又不叮呢?在男子炫耀包养少女的事件中,我看到一些人指责少女,而且指责的依据全凭猜测,猜测少女之所以被引诱源于少女三观不正,别有所图,多么荒诞的说法,少女即便因年纪所致对一些观念认知不清,但这就可以成为他人引诱的正当理由吗?

在我中学时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级有一个智商发育缓慢的同学,一天同班的另一个同学明知他的问题却故意挑弄他——用言语激他敢不敢跳楼,幸好当时老师发现的及时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就这件事而言,如果当时,那位智商发育缓慢的同学真的跳楼,那个故意挑弄他的同学难辞其咎,这就是是非对错。

很多时候,犯罪者就是抓住了受害者的弱点,但这个弱点,并不是犯罪的理由,更不能因为弱点去指责受害者。

公平、正义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对与错需要界限分明

在昨天的一篇文章中,我说有一些人总是愿意披着“正义”的外衣站在事实的对立面,我觉得这就是当前的一种现状。

在这两起事件中,我相信那些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是明白事情对错的,但是为了凸显自己,披着公平、正义的外衣,强调受害者也有罪,似乎各打五十大板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但这是对犯罪者的善良,对受害者的残忍。

我相信这类人是有思想的,但这种思想又恰恰反映出了他们的肤浅与无知,辩证法不是机械的,不是对称的,不是简单的对半分、五五开,辩证法是矛盾的,是不规则的,是不均匀也不对称的。

不要用力的相互作用去套用错误也是相互的,更不要用潦草的中庸思想去寻求对与错的融合,公平、正义从不会和光同尘,是非对错向来界限分明,正因如此,我们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与踏实。

否则,一旦对与错混淆,是与非颠倒,没了规矩,丢了方圆,结果可想而知。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现实生活的整体氛围是我们共同构建而成的,我们的一言一行虽然渺小,但也可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应,如果我们不想成为下一个受害者,那么就请别为错误开脱,让是非对错黑白分明,别为错误提供狡辩的余地,别为错误提供生存的空间,否则,你的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就是作茧自缚,难免有一天不会受其所害,身处于人群之中,要知道,谁都无法真正的置身事外。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a.com/jkjj/12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