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秋虫啾啾·重庆开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包括各类称职考试中一度过于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和占分比,唯考分、唯外语和重素质、重母亲成了两对“势不两立”的矛盾。
善于观察生活的秋虫兄显然看到了这一弊端。他对民国老课本的情有独钟或倍加推崇,大抵是出于对当下教育形势的清醒认知吧。
挚友唐氏家,藏书甚丰,一组民国老课文,让余手不释卷。每本二十多元,近十本,还能承受。何处所购?网络可定!
书页古色古香,古老的的总是美好,陈年老酒大胜勾兑假酒!传统编排,左边毛笔手书课文,右边先原文后注释翻译,一目了然,读之清爽!字号大,宜于老人更宜少年。闲时品咂,放之书橱,收藏价值,大大的有!
百年前,举国文化精英,视吾国少年为民族崛起之希望,特别 此书之妙,除却文学性更有知识性,地理历史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无不尽有,可谓百科全书。彼年弟子入学,国文,算术,习字,科目简省,细学精读之,营养甚丰,一生受益!今之学科多而杂,处处重点实无重点,绿头苍蝇般应考试大棒东西乱窜,惟考分为大为重,举校上下,入目应试机器之超人不少,从中找出几个圣手书生,读写妙才或者体育健将,唱跳尖子,却是难于上青天,一篇《弟子规》,为人处事,已述得尽善尽美,乱七八糟弄些洋货大篇,不伦不类,读后一头雾水,是羊就认真吃草,牛排啃得基,大可不屑一顾,东西兼顾南北照应,早已失去特色,海椒不辣而肥大,还是海椒么?
国人精夷语而短母语,迅哥呼之曰假洋鬼子。先通母语再识夷腔,亦趣亦幽默的!
中西文化大融汇,让人眼花缭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吾所用,类似于生活用品,岂可受其束缚,尾随其后,一步一趋?
民国老课文一套,老少咸宜,吾当网购之,定受家人青睐,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