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多:话语讲得多。话:话语。说:谈,讲。多:多,过分。
不如少:比不上少。不:不。如:及,比得上。不如:不及,比不上。少:数量小,不多。
惟其是:惟有话语实事求是。惟:惟有。其:指话语。是:正也,正见,实事求是。
勿佞巧:不要谄佞巧诈。勿:不要。佞:以巧技取悦于人,巧言谄媚,用花言巧语谄媚。巧:巧言,虚伪,巧诈。佞巧:谄佞巧诈。察言观色,投人所好。
《说文》“话,合会善言也。”言语,说话。《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讲话。《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说文》“少,不多也。”古文常用寡言少语表示。《尚书·舜典》“惟明克允。”《孟子·梁惠王上》“惟士为能。”惟:只是。《说文》“佞,巧谄高材也。”《广雅》“佞,巧也。”《韩诗外传》“佞,谄也。”佞:惯用于花言巧语献媚的人。巧:虚浮不实的话。佞巧:谄佞巧诈。察言观色,投人所好。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应该谨言慎行。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做人堂堂正正,不说奸巧语,少说无聊的话。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古人说:"言为心声"。的确,语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水平。因此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讲。往往是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晟后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说话时就要特别注意。正所谓"言多必失〃,讲话多说无益,一定要注意。《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苍蝇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愿意听它们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时才叫,但它一叫,天下的人就要起床。”所以多说话有什么用呢?重要的是说话要有作用,要切合实际,这样大家才会重视。不是有句话叫“沉默是金”吗?有时候,沉默反而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菜根潭》所讲:“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意思是:“十句话说对九句,未必有人说你好,但如果说错一句话,则各种指责,抱怨就会集中到你身上。”苏格拉底是位哲学家,善于演说。有一人前来学习演讲技巧,那人从进门后就滔滔不绝,说自己天生有语言才能,说自己思维敏捷等等。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其实,话说多了,大部分都是废话。聪明人的嘴藏在心里,愚蠢人的心摆在嘴上。荀子也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句话指的是: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有些人就是这样,只会说、不会做,让他说的话,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讲得头头是道;但让他做的话,却一无是处。因此,嘴巴太会说的人,我们往往不敢特别信任,假若你因为他的巧言而取信于他,最终结果就是,他讲起来很漂亮,可是一做起事来,只怕让你非常失望。《红楼梦》中也有这么一段:贾母看完戏后,特别喜欢扮小旦的,就命人带进来。此间,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你们看不出来?”宝钗心里知道,是说像黛玉,但深知黛玉心眼小,好耍小性子,便只一笑不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唯有湘云没心眼,张口说:“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此话一出,黛玉很是生气,说拿她比戏子取笑,这安的是什么心?而湘云不自我检讨,还跟着生气,闹着要回去,气氛僵了下来,大家不欢而散。有时候心直但绝不可口快。造物主造人的时候,造了两只手、两只耳朵、但只给了一个舌头,用意就是要人多做、多听、少说。而且这个舌头又是放在嘴里,外面有牙齿、嘴唇、胡须,像防守严密的城池,就是告诉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常言道:“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当年一个太监和慈禧太后下象棋,下得兴起,太监吃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马。一高兴就随便说了一句:“我杀了您的马”,一个“杀”字惹恼了慈禧,引来杀身之祸。一个人说话没有约束,信口胡来,什么都敢说,给人的感觉就有点“二”了!“诈与妄,奚可焉?”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一说一,“二”话不说。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能说,该多说的点到为止,不该多说的 不能啰嗦。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点到为止,留有余地。俗话说:“好人出在嘴,好马出在腿。”讲话有时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能决定我们的命运,特别是在一些关系错综复杂的单位上班,更要多开方便之门,紧闭是非之口,把慎言作为修身的首要条件。不仅话不要多说,更不能说些巧言欺骗、讨好、巴结的话。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曾子说:耸着双肩做出恭敬的样子,一副巴结讨好人的笑容,这比夏天顶着烈日在菜地里干活还累。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子路说:只是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看他也是一脸不自在的样子,真弄不清楚怎么会有这种人。中国古语里所说的“佞臣”,是指在皇帝身边,由着皇帝的性子,尽说一些讨好皇帝的话,让皇帝高兴,而获得皇帝的宠幸。但这种人,对江山社稷没有任何贡献和帮助。现在也有这样的人,领导一说话,下面就有人表示领导英明。领导是不是真的英明,真的正确,那就不管了。有些人见到有用之人,就极尽所能讨好利用;见到没用之人,冷眼相看,瞧都不瞧;见到认为挡了他们路的人,则想尽办法排挤,打压。这种人,最终自己也会成了人人所憎恨、所不齿的小人。如果一个人说话花言巧语,夸张的话多,溜须拍马的话多,那么对这种人一定要保持距离。对很多事情他们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蛊惑别人,去煽动别人,甚至去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地诽谤别人,陷害别人,置他人于死地。但是,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这也是永远不变的自然法则。此外,我们平时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信口雌*、胡说八道,否则就会招致祸患。这就是所谓多言数穷,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说话时确实不可滔滔不绝,没有遮拦,因为你滔滔不绝,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可能就已经说出去了。结果,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不能够收回。所以夫子才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我们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对此应值得注意。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有时候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 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 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司马光是北宋 的*治家、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他跟他姐姐比赛剥核桃,结果都剥得很慢。刚好他的姐姐离幵一段,他们家的仆人就跟他说,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司马光去拿热水来烫,他姐姐回来后看他剝得好顺好快,就说:弟弟,你怎么这么厉害,谁教你的?司马光说,我自己学会的。刚好他的父亲走过去,父亲当场就跟他说:"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是自己的能力 不能夸大。”由于父亲在他 次犯错时就给予严厉的指责,后来司马光一生都非常坦荡,他也曾经讲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的著作,其内容根据《论语》、《孟子》、《礼记》等经典及传统家规内容编写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孔孟圣贤道德教育的大成,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是传统道德教育著作的纲领,成为有德有才之 读物。 弟子规学习参考资料系列之《弟子规》详解,将《弟子规》逐字、逐句进行解释,标注拼音,详细解释句子,对句子进行溯源,列出对应经句和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