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初几天照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90816/7388212.html
合传媒摘要:
/05/06
文末,“潘晓”写道:“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本文综编自《上海法制报》、《新京报》。作者:马立诚、武云溥。原题为《年“潘晓来信”事件揭秘》
“潘晓”:左为潘祎,右为*晓菊
“读着读着,泪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题目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打中了刚刚经历“文革”的亿万青年的心。短短数月,竟然引发6万封来信,紧接着掀起了一场人生观讨论的大潮。
在这场讨论过去近30年之际,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标志着*治思想的重大转折,那么,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则标志着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重大转折。在一次纪念潘晓来信的研讨会上,有学者说,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所引发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深深地渗透到新一代人的精神骨髓当中。这场充满了感性的泪水和激动的情绪的思想解放,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幼稚,但是,那种带血的纯真的呐喊,那些在精神桎梏中痛苦挣扎的自由心灵,实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潘晓来信
让我们看看这封信:
“我今年23岁,应该说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经不复存在。”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
“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写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的时候,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我有些茫然,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他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给领导。
“潘晓”来信发稿稿签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悲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用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不再理我。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贪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如说为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奢谈为人类?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不少青年在来信中说,他们读着读着,泪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年5月,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潘晓”来信,引发了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全国讨论。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讨论
《中国青年》杂志随即展开了一场震动全国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从5月号开始到12月号,讨论持续半年多,共收到6万封来信。
这正是杂志社所期待的。原来,《中国青年》自年9月复刊之后,主编关志豪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