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出现了一种极为畸形的人群——太监。从生理结构上来说,他们既算不上男人,也算不上女人,介于二者之间,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皇室服务。
电视荧幕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小太监们身穿蓝色长衫,手里拿着一个拂尘,紧紧跟随在自己主子的身后。
那么问题来了——太监们为什么要拿着拂尘呢?
拂尘的原名是“拂”,唐朝时期它被称作“拂子”或“蝇拂”,一直到明清时期“拂尘”二字才真正成为它的代名词。
拂尘最早是用来掸去浮尘和驱赶苍蝇的器具,就好比我们现在仍然在用的鸡毛掸子与苍蝇拍,只不过拂尘将二者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在古时候拂尘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这么一根,它更是大户人家的丫鬟们手中必备的“神兵利器”,《红楼梦》当中就有“丫环们执着拂尘、巾帕”的描写,其运用之普遍程度可见一斑。
拂尘使用广泛也有它制作工艺简单有关。人们只要将各种马尾、兽毛、麻等扎成一束,然后再加上长柄一根,就能制成所谓的拂尘,用它来清除尘埃、驱赶蚊蝇。
古时候在各种书籍中也能看到拂尘的身影。
“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
“今奉髦牛尾拂一脑,可拂尘坂。”
这些都是对拂尘的描写。当时的拂尘只不过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家庭器具罢了,因为宗教的缘故,它又衍生出各种象征意义。
拂尘拂尘,拂去尘埃,这种尘埃不仅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此在佛家、儒家、道家当中它都有修成正果的象征意义。
《佛经》有云“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是佛门子弟要时常打扫自己的内心,别让它沾染外界各种的不良气息。可见在佛教当中想要达到成佛的境界,拂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
为此佛教还特意创造了拂尘观音的形象。这些观音右手拿着拂尘,左手托宝瓶或者捏法诀,俨然一副普渡众生的姿态。
除了在佛教以外,拂尘在道教当中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道教是在凡尘中诞生的,它的教义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道教需要一些百姓生活中的具体器物来弘扬教法,而形象功能独特的拂尘就成了它的最佳人选。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太上老君还是太乙真仙,他们都是一副手持拂尘、仙风道骨的模样,八仙当中的吕洞宾也拂尘作为法器,寓意他已经实现超凡脱俗。
拂尘除了是佛教、道教弘扬教义的器具之外,还曾被视为武器,不少武侠小说当中那些武艺高强的道士或者尼姑都喜欢用拂尘作为武器。相较于刀枪剑这种常规武器,拂尘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让人下意识就认为持拂尘者必然是绝世高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拂尘还专门演变出来一种名为“拂舞”的特殊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拿着拂尘飘飘起舞,舞动的拂尘能给观看者带来一种轻盈的既视感。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来,太监手上的拂尘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是清扫灰尘。前面我们也说到,太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皇室服务,说白了他们就是为皇室人员打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务人员,而清扫灰尘就是其中一项工作,如果直接用手擦拭显然既不干净也不够尊重,所以就要借用拂尘这种工具。
二是地位的象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哪怕太监生理结构不健全,他们勾心斗角的能力也不比其他人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太监距离皇权比较近,他们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为了区别三六九不同等级的太监,他们将拂尘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至于到后来只有那些位高权重的大太监才有资格拿着拂尘立在皇帝身边。
总而言之,在古时候拂尘的地位作用非常突出,不但能够作为超脱自然象征,还能被为打斗的武器,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太监的地位,简直就是多功能的“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