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文稿
图/来源网络
-
老话说: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有剑,不斩苍蝇。"
遇到烂人,及时抽身,是为智慧;遇到烂事,及时止损,是为智谋。
做一个静水流深的人,越是安静,越是沉稳,越具备爆发的可能性。
人呢,最怕的就是在琐事上无尽地纠缠,在小问题里不断地沉沦。
不断地耗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自己的精力,却偏偏一事无成。
叫醒自己,认识自己,清理自己,才能沉淀自己,成全自己。
可以说,一个人低端看才能,中端瞧品德,高端重沉淀。
懂得沉淀自己,才能将自身的眼光、胸襟以及胆识培养到更高的高度和深度上。
然后,静水流深,走向强大。
诚然,一个食不知味的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在囫囵吞枣罢了。
有了一番沉淀,才能有大格局,也才能有大视角,于是做人做事才有大手笔,才有大气魄。
1:找到方向
人生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俗话说: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就会塑造一个怎样的你。
正所谓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每一次的成功,说到底都是有它背后的逻辑。
所以,我们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时候,方向是关键,努力是基础,坚持是必然。
因为死鱼只能随波逐流,活鱼才会逆流而上。
因此,一个人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才能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件事。
也只有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很多人很难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一直在选择方向,将时间和心思都花在方向上。
事实上,不管多么迷茫的人,都能在选择"勤奋"这个方向时,便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正如曾国藩所说:
"勤奋可立身,败由惰中生。"
在选择了"勤奋"这个目标后,曾国藩就开始执行目标。
自从读书起,他就做到了早起,坚持将每天要读的书读完。
"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几一年。"
曾国藩的勤,在于执意,在于坚持,更在于自律。
入朝为官时,曾国藩更是勤奋、刻苦有加,办公效率让人望尘莫及,据记载在半年内处理了多卷文件,远超其他人。
正是找到了"勤"的方向,再加上"勤"的态度,有了"勤"的坚持,才成就了后世人心中的"全能型人才"曾国藩。
在他自己看来,则是"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何必借助于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是彼,我自我矣。"
从他一生的事迹来看,曾国藩越是年纪大了,勤奋度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更加刻苦。
对于人生方向的坚定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奋发向上。
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感悟过的道理,都可以成为一种沉淀。
而这些沉淀,可以成为一种修养、气质、思想、智慧,照亮你前行的路。
2:沉思人生
一个人若是能够时常自主地安静下来,沉思人生,观察他人,反思自己,不去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
假以时日,思想清澈,人格轻灵,必有一番作为。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
"做事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杂乱,思想不可游移,灵*不可完全倾注于自身,
或者过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终忙碌不止。"
遇到了事情和问题,不去胡思乱想,记得及时地去解决。
哪怕暂时能力不够,也好过待在原地苦苦打转。
对于自己的言行,更要做到思绪清晰,想法简单,不杂乱无章。
如此一来,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绪境界,打开人生的格局,将思想与灵*高度统一。
的确,焦躁不安的人,难以安静下来好好思考人生,也就很容易在不断地忙碌当中丢失了自我。
甚至有的时候,人会自欺欺人,自以为走对了方向,也执信自我选择,却偏偏在最后时刻收获到了令人心痛以及懊悔不已的结局。
人类的热闹各有各的不同,但孤独的底色却是一致的。
我们只有做到了反躬自省,才能在沉思里及时地发现毛病,然后人生才能行稳致远,静水流深。
没有经过沉思的思考是经不起考验的,就像没有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一样。
蒙田说:
"知道自己无知,判断自己无知,谴责自己无知,这不是完全的无知;
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同样的道理,懂得及时地反思自己,沉思自己,至少能够让自己更快地知道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也能够更清楚地、更为清醒地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
大部分的人,一年到头也没好好思考过自己在这一年里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不去做任何性质的思考。
有的人更是无法做到好好安静下来,独处一会,或是自我沉思,毛躁且暴躁的状态和心态,日子质量过得真低。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体验过沉思所带来的好处和益处,所以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甚至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真正懂得沉思的人,则是在不定期地清理大脑垃圾,将情绪垃圾桶定时处理,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得到了这种思考的环境,人的情绪、心情以及思想自然会清晰得多,也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真正体悟到道理的深刻和思想的深邃。
3:静水流深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真正有益于万物的水源都是安静有力量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真正具备智慧的人,如同平静的水面一般,看似平和,实则高深莫测。
拥有智慧的人,即便常常遇到问题和挫折,也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朴实无华。
静水流深的人,往往具备大智慧。
而这种智慧,则需要在各种生活经验、知识,以及在人情世故上提炼而来。
曾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您还需要修行吗?"
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睡眠。"
这个人继续问:"大家不都这样吗?谁都是饿了就会想要吃饭,困了就好想去睡觉,
但为什么别人不是在修行,而你却是呢?"
禅师淡淡地回答:"这是因为他们在吃饭时百般计较,在睡觉时思绪万千。"
说白了,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好好吃饭,想七想八,睡觉的时候也在胡思乱想,思虑过度。
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如此,方能知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如此,做到了顺其自然,才能物来而顺,无心而为。
也正因如此,时日一久,窥见生活当中的奥秘,洞悉人生,静水流深。
人生无论贫穷富贵,一天终究不过是24小时,一生也无非就是几十载。
放在生活当中,也不过是一粥一饭,一睡一醒。
周国平说: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让生活过成一条静默有力的河,不断地流淌,不断地沉淀,宁静、平和。
穿越过了万千丘壑,绕过高山不语,照着蓝天无言,逾过草花静默。
禅中有深意,静中有乾坤,沉淀自己,活出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