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百喻经一味指责别人不义,改变不了

佛经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奥义晦涩,很难读懂的,殊不知其实有一本佛经,就非常的接地气,这就是《百喻经》。

顾名思义,《百喻经》就是采用很多比喻的寓言故事,来阐述佛理。这样一来,佛理就变得很通俗易懂了,非常适合老百姓来阅读。今天东台就借《百喻经》里的一段故事来表达一个观点:一味的指责别人不义,改变不了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这么做。

这个故事有个名字,叫做“以梨打破头喻”。原文是这样: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傲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头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什么意思呢?东台大致翻译一下:古时候有个愚人,头上没有头发。有一个看他愚蠢,就欺负他,每次看见愚人,都要拿梨子去打愚人的头,丢了两三个梨子以后,愚人往往被打得头破血流。而这个愚人每次都不知道躲避。

于是就有好心人劝愚人:“那个人老是拿梨子打你,你为什么不躲避一下呢?”愚人回答:“你不知道啊,打我的那个人又蠢又有力气,他总是以为我的头是石头,所以不停的拿梨砸我,我碰上这样愚蠢的人,也没有办法啊。”

好心人苦笑:“分明是你愚蠢,却要说别人又蠢又有力,你要是不蠢,怎么会被打得头破血流,都不知道躲开呢?”

当佛教徒的人中,不会修养自身,具备智慧和信仰,只一味地把自己弄得很高大上的样子,想要被人奉养,这和被梨打破头的愚人,有什么两样呢?

诚然,这只是一个佛理故事,但仔细的想想,跳出佛教的范畴,我们身边的“愚人”何尝不比比皆是?诸位读者老爷太太,如果不信,且听东台说道一二。

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些人,好像自带某种体质,老是被人欺骗,老是被人愚弄,做生意老是被合伙人坑,谈恋爱老是被对方抛弃,每一次受到伤害,就和身边人诉苦:“现在的人真的惟利是图,没有半点情义可言。”或者是:“现在的人真是现实,看我没钱没势,就这样对我。”言罢,一脸的苦大仇深,一脸的无辜善良,相信这样的场景,但凡有点生活阅历的人,多多少少都见过。

诸君如果见过,东台可以保证,这个人绝对不会只有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甚至若干次,只是他可能换了个其他人去诉苦了。为什么东台这么肯定会有很多次呢?

没有其他原因,这样的人,一旦吃亏受伤,他只会找别人的问题,从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是不是自己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做生意吃过一次亏,如果他没有调整和改变自己,也就是说,继续和“以梨打破头喻”里的愚人一样,下次被挨打了,又只会说是别人“又蠢又有力。”写到这里,东台自己都不禁苦笑一声,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人都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潜意识,吃亏上当了以后,为了维护面子,绝不会说自己愚蠢,而且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愚蠢,那么怎么给这次吃亏上当下个定义呢,于是很顺水推舟的就是对方的问题,东台想表达的是,就算次次真的是对方的问题,次次我们都是用善良去换回了伤害,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每次都会碰到这种倒霉事呢?

偶尔一次两次,我们可以说是遇人不淑啊,运气不好啊,人心叵测啊,但次次这样就说不过去了。有一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老是去指责别人的不义,真的改变不了什么,唯有“吃一堑,长一智”每次吃亏上当了以后,别老骗自己“吃亏是福”,认认真真的总结一番,下次多个心眼,才是正确的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a.com/jkzz/12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